2024年11月23日
微信

角声| 教会社区化:矛盾张力化解的一种历史最优解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4年08月30日 07:17 |

边界就是你与他者的不同之处。边界越是明显,就越是于周围具备明显的区分。比如一个基督徒和一个佛教徒,我们一眼能看出他们之间的明显边界,这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习惯,同时也在于他们宗教实践上鲜明区别。但是一个路德宗信徒和一个改革宗信徒之间的边界相较于与佛教,就没有那么清晰。在普通人看来,可能很难区分他们。

边界的不同与张力相关。张力,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斯塔克这么定义,“是指一个宗教群体和‘外部’世界之间的区别、分离和对抗程度。”(《信仰的法则》第179页)与世界的区分越大,意味着他与世界的张力越大,也意味着双方不能彼此接受对方,或者双方都想“消灭”对方。

在早期基督教发展的过程中,其边界也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。

在耶稣升天之后,耶稣的门徒由四散逃跑到聚在一起,这个时候他们还只是一个犹太教的派别,还没有走出犹太教的文化圈。到了后来犹太战争之后,因为对罗马人和战争的态度不同,这时候犹太教与基督教分开,基督教算是作为一个独立宗教诞生。犹太教和基督教在教义上最大的冲突之一就是割礼,这关乎上帝选民的边界问题。

在解决了割礼问题之后,基督教最先发展的对象,是希腊化世界的犹太人。通过这些犹太人群,基督教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传播。显然基督教和罗马的偶像文化之间是边界明显的。这带来了与他们之间的极大冲突。

罗马帝国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偶像崇拜之上的,就是把皇帝作为神,塑造神像在神庙中被民众崇拜,从而以此加强皇权。除此之外,在各地还有很多崇拜偶像的神庙,甚至还有很多淫祠,就是以奸淫为崇拜方式的宗教神庙。

正是因为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其他宗教之间的巨大张力,让罗马当局把基督教视为威胁,在几百年的时间里,对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逼迫。这些逼迫在历史上都有记载,把基督徒钉十字架,或者赶进斗兽场供上层观看。与罗马帝国的这种野蛮文化相比,基督教就像待宰的羔羊。然而,事情的结果出乎意料,正是这只温顺的羔羊,却最终以强大的生命力成长。

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围堵中突围成功的因素很多,但是有一个是我们今天值得借鉴的,那就是教会的社区化。社区化就是教会以自身为中心,将自己的福音扩散到整个社区。这里不是指仅仅传福音单张给社区,而是指通过他们的行动,将福音的温暖让社区感受到。社区化简单言之就是以教会为中心,将福音外溢到社区的模式。

在社区化的过程中,教会的理想不是宏观的,不是将建立一个国度或者改变一个国家为中心,而是生活化的,以改变社区的具体个人为中心。

基督教的社区化,最典型和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在社会危机中教会的做法。在罗马帝国境内的数次大瘟疫中,教会都挺身而出,将自己身边的、社区的染疫者,不分种族和宗教身份,皆给予照顾。在他们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照顾中,让死亡率大大降低,从而使社区的人看到上帝的大能,见证了上帝的荣耀。

在这些社会危机中,早期教会并没有以功利的手段来宣传福音,他们不会以信耶稣为条件,来照顾他们;这个时候也没有让福音征服帝国的宏大策略。他们就是立足社区,服务社区,这是他们的能力范围,在这个范围中力求做得最好。他们的注意力在社区的每一个人,而不是一个国度。

社区化的果效是显著的。在后期的历史中,我们看到异教徒的皈依率稳步上升,基督教的增长也是稳定的状态,正是如此最终让更多的人接受了福音,从而带来米兰赦令的诞生。

教会的社区化成功化解了与外部的张力,同时也没有淡化自己的信仰界线。

在今天的教会实践中,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,放下宏伟空洞的规划,而将眼光放在社区身边的人身上。危机有社会危机,同样也有个人危机。我们应该将个人危机视为当前关注的核心,而不是大规模的社会危机。

在一场飓风或者洪涝带来的伤害,和一场重病比如脑溢血所带来的伤害,哪一个更值得我们的关注,哪一个带来的伤害更大。常识中,我们会认为自然灾难,也就是一场飓风的死亡人数更大。其实,真正统计结果却显示,一场飓风的死亡人数和脑溢血疾病的死亡人数相比,简直不值一提,后者所造成的伤害和死亡,可能是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记,而一场飓风可能伤亡最高不过百人罢了。

因此,与大的自然灾害相比,我们更应该关注社区中的个体。自然灾难并不是频繁地发生,它具备偶然性,但是个体的危机却是常态的。这样教会的社区化,就是要关注社区的每个个体,给他们关怀,让他们体会到福音的温暖。

耶稣回答说:“也不是这人犯了罪,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,是要在他身上显出 神的作为来。趁着白日,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;黑夜将到,就没有人能做工了。我在世上的时候,是世上的光。”我们不应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人的“罪”上,而是应该放在做工上。要趁着白日,在身边的人群中做上帝的工。

图片来源: Image by Mollyroselee from Pixabay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